对《为什么中国人不会好好说话了?》一文中的几个观点的讨论

写在前面

被评论文章的链接:《为什么中国人不会好好说话了?》

本文并不是公开对线并要将这篇文章批的体无完肤。本文本质的属性是讨论,不过表现形式上是质疑。

本文以「作者」指代被评论文章的作者,以「笔者」和「我」来指代本文的作者。

笔者根据被评论文章的内容认为作者所指的应该是「玩梗」现象,所以本文如果提到「网络用语」一词的时候也包括「玩梗」。

PingBack 已经发送到作者的文章下并显示出来,如果作者看到本篇文章也希望作者可以提出其它观点,一起讨论。

网络的「放大镜效应」

个人体会,当代网民的语文表达能力,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水平。

《为什么中国人不会好好说话了?》——maemolee

这是作者开头给出的观点(体会),其实笔者感觉这是有一些问题的。结合被评论文章结尾的内容,作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网民数量越来越多。网民数量的增多其实就是社会中越来越多人开始成为网民,而如果这成为网民语言表达能力担忧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实体世界中大多数人的语文表达能力应该也非常令人担忧才比较符合逻辑。

为了使这一现象符合逻辑,我觉得网络的「放大镜效应」似乎可以解释这一现象,我之前在《谈谈未成年犯罪》一文中也提到过这一点。笔者认为当代网民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令人担忧,只是网络的某些属性给了我们一种错觉。

网络的一大属性就是信息传播便捷,比实体世界便捷许多。这很容易导致某个有潜力的网络用语或者梗以极短的时间火遍全网,以至于不少人并不能第一时间理解这些梗的含义。一个具有同样潜力的词汇(包括哪些不符合语言标准的词汇)如果仅仅在实体世界中进行传播通常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会给人们留下缓冲的时间,大家有机会通过各种方式有意或无意地了解一个词汇的意思,而不是去网络上搜索“xxx是什么意思”。

网络的另一个属性就是有限的匿名性,在网络中我们的行为是相对匿名的,而在实体世界中我们的行为几乎不可能达到网络世界这种的匿名程度。网络的匿名性导致了人们更容易放飞自我,比如使用一个更接近于天性或本能的方式去行事,而通过比较少的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很符合人类偷懒的天性。

小结一下,笔者认为当代网民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足以让人担忧。

吃了文化的亏?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猜想,猜想「玩梗」现象是由于因为吃了没文化的亏。这个猜想笔者觉得还是有漏洞的。

根据“中青校媒”日前面向全国近10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72.48%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玩梗”,26.61%表示“顺其自然”,仅有0.91%的被调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年轻人对“玩梗”并不排斥,甚至热衷如此。

《“玩梗”的年轻人不只是为了标新立异》——中国青年报

从问卷调查来看,年轻人热衷“玩梗”的原因,主要在于:方便与朋友交流(47.78%),利于语言表达更有趣(75.71%),有助于语义表达更加准确(20.26%)和为了展示自己的标新立异(9.88%)。可以看到,真正是为了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只占一小部分,多数年轻人“玩梗”还是看重了其中的趣味与社交功能。

《“玩梗”的年轻人不只是为了标新立异》——中国青年报

笔者认为高校中的年轻人应该算是比较有文化的了,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些年轻人也「玩梗」抱有不小的兴趣。虽然被评论文章中表示 80.5% 的网民受教育水平处于高中及以下,并以此猜测这与「玩梗」现象存在着比较强的因果关系。但是当高校的年轻人也对「玩梗」有着不小的兴趣后,这个因果关系似乎就不那么强了。当然笔者并不是想说没有因果关系,二元对立的观点的使用一定要谨慎,尤其是自己掌握的事实资料没那么充分的情况下。

「玩梗」现象的出现和大范围流行表示其有着独特的社交价值,同时由于其在高校年轻人中也十分流行,所以不会仅仅是消极的因素导致了「玩梗」现象的出现。

已有词汇含义的改动

四、为什么我觉得“人们无法积累已经掌握的工具”?

人们出于恶趣味,总是喜欢歪曲单词本来的含义——这叫老瓶装新酒。

并且由于破窗效应,这个单词的新含义会逐渐取代掉旧的含义。

但是单词原来表达的含义仍旧需要表达,人们只能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相同的含义——这叫新瓶装旧酒。

直到这个新的单词也被歪曲。

这是一个循环。

《为什么中国人不会好好说话了?》——maemolee

其实对于已有词汇含义的改动,已有词汇的弃用和新词的产生不能一概而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历史时间长度上,旧词汇含义的改动,原有词汇的消失和新词汇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现有的一些成语如「三顾茅庐」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而梗「耗子尾汁」如果不了解前后也就无法得知是什么意思。同时「三顾茅庐」更雅一些。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没有三国时代,「三顾茅庐」这一词只能从字面理解,其实和新接触「耗子尾汁」的人的理解方式一样,都是没有额外含义的。区别是前者流传了下来而后者笔者认为大概率不会流传后世。但是「雅」说白了也是主观感受,受到文化的影响。或许在未来,我们现在的一些「网络用语」也是「雅」的。

所以词汇含义的改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删除,真的不好一概而论,大概只能留给历史和后人评价吧。

不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笔者认为对于长长的拼音首字母组成的用语感觉用不着后世的评价。

其它

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来解释「饭圈」现象感觉有点大材小用了。不过这并不是什么质疑,算是随口一说吧。

参考资料

本文作者:ADD-SP
本文链接https://www.addesp.com/archives/3281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默认采用 CC-BY-NC-SA 4.0 许可协议。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