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未成年犯罪

背景

近些年我们经常听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尤其是 14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许多未成年的罪犯却因为未达到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而从轻或免除处罚。这给我们一种感觉——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应该下调。

正好央视新闻报道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似乎要做调整,那么今天就来谈谈未成年犯罪吧。我国修法拟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调整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网络的「放大镜效应」

这里的「放大镜效应」是说网络进入我们生活之后导致我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从而更容易看到一些新闻,比如未成年人犯罪。同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比较有话题点的新闻,媒体也比较喜欢报道这类新闻。本文认为网络的「放大镜效应」给了我们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一直很高或正在上升的错觉。

未成年人犯罪得到有效控制。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犯罪率和青少年作案人员比重继续降低。2017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32778人,比2010年减少35420人,降幅达51.9%。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重为2.58%,比2010年下降4.2个百分点。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部作案人员的比重为19.3%,比2010年下降16.6个百分点。

2017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这篇报道我们可以知道实际上我国的未成年犯罪率近些年有了显著的降低。实际上在我查到这个资料前我也认为犯罪率在上升,但是结果确实出人意料。

未成年教育

一个未成年人,一个孩子做出了成年人都害怕的犯罪,这背后的原因不值得去重视么?

有些观点认为获取信息的便捷助长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这个观点确实有一些道理,一些未成年犯罪的诱因或导火索确实是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的今天,我国未成年犯罪率却在下降,这似乎在说明信息的便捷获取似乎不是诱发未成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我也接触了不少未成年人了,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现在的小孩懂的这么多么?感觉自己小时候啥都不懂了。时代的发展使得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且快捷,他们比我更早地接触了更多的或好或坏的信息。那么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去辨别信息的好坏,培养他们正常的三观就更加重要了。如果你赞同「性善论」的话就会认为只要正确地引导未成年人去识别和避开不良信息就可以大大降低犯罪的概率。

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了。首先先给此法申个冤,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啊,不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事情啊。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从总则第一条就可以看出制定此法的目的,我们希望正确地培养未成年人,而不是完全通过刑罚来预防和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实际情况也正如我们期待的那样,未成年人犯罪率显著降低。所以这里要给国家点个赞。

不过未成年教育仅仅靠法律是不够的,原生家庭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培养举足轻重。总体上来说,受教育水平较高,精神越富足的地方,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应该越成功,当地的未成年犯罪率也应该越低。不过这个猜测我没有查到相关数据去支撑。可惜的是原生家庭的情况是出生就决定的,外人如学校,同学和社会都难以改变。有些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一犯错就打骂孩子,殊不知孩子会有样学样,变得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分析问题从而寻找解决方法。长期的打骂也容易让未成年人变得脆弱和敏感,他们不敢表达不满,不敢发表意见,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他们害怕犯错更不敢认错,甚至有可能发展到不可挽回的时候才被家长知道,但为时已晚。试问这就是棍棒下面出来的“孝子”么?

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力量就是学校,总体上来说学校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未成年人在这里学习知识,培养思维,在相对安全的环境内去体验社交,解决学习和人际上的各种问题,这会起到一个自原生家庭后的对未成年人第二次的“塑性”,一些幸运的未成年人虽然原生家庭情况糟糕,但是在学校中受到了正确的教育,开始去怀疑自己父母的做法,分辨事情的对错,从而跳出原生家庭的失败教育,同时这些未成年人成为父母后,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

但是学校中也有不利的因素,其中我认为最大的是校园霸凌。不过本文不打算展开讲,但是不出意外之后应该会单独写一个文章来谈一谈。简单说一下,当一个未成年人面对校园霸凌,求助学校,同学和家长无效后,他们很可能就走向两个极端,极度懦弱和极度暴力。不过我们要注意极度懦弱会导致心理积攒大量的怒气,这些怒气终究会在一个时间点爆发出来,通常爆发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该多管齐下

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一直有,但少有人提出应该搭配配套的措施。假如今天把最低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 12 岁,那以后 11 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了怎么办?继续降么?如果没有配套的措施,恐怕最终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将不复存在。真的这样的话相当于放弃对未成年人的培养,而是按照成年人一样去处罚和改造。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在向「性恶论」靠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了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笔者认为如果对未成年人的处罚向「性恶论」靠近,那就是推卸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把未成年人犯罪归咎为「性恶论」。笔者认为这是不负责的表现。

总体上对犯罪的未成年人,仍应坚持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既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经会同有关方面反复研究,草案二次审议稿拟“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另一方面,统筹考虑刑法修改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关问题,在完善专门矫治教育方面做好衔接。

我国修法拟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调整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值得注意的是报道中提到的会考虑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我们翻开总则第一条,是不是很熟悉?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写在最后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未成年人保护措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相信国家一定可以去改进完善相关法律,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未成年教育的水平的提高,相信有着 5000 年历史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内核及其带来的纠错能力,未来未成年犯罪率会越来越低,未成年人的素质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资料

本文作者:ADD-SP
本文链接https://www.addesp.com/archives/2211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默认采用 CC-BY-NC-SA 4.0 许可协议。

评论

  1. 2年前
    2021-8-09 17:12:55

    话说这个文章为什么贴了一个未成年的标签?难不成之后还要更?要是就这么一篇文章的话,是不用弄标签的。seozac早就已经停用标签了。

    • 博主
      林林
      2年前
      2021-8-10 11:35:11

      弄标签不是为了 SEO,只是为了方便检索。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